
中国民航网
为有效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泉塘村积极“摸”情况、“绘”蓝图、“讲”政策、“活”资源,多措并举化“散”为“整”,把抛荒田变成致富地,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调研、精准画像,把实际情况“摸”清楚。为全面了解泉塘村抛荒地的现状和成因,工作队协调开展泉塘村抛荒土地调查摸底工作,形成“工作队牵头、村干部包片、村小组长包地块”的工作机制。通过实地查看、指认核实等方式,“不落一户、不落一块”全面排查抛荒地块,逐组逐户逐地的汇总抛荒地块信息,涵盖了抛荒地的数量、位置、面积、类型及其利用状况等内容。同时倾听农户对荒地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真正做到底子清、数据准、情况明,为后续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利用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泛协调、因势利导,将美好蓝图“绘”出来。调研发现,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是水利主渠道被阻断,导致大片农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且仅靠村级层面无法解决。针对以上问题,工作队在过去两年对村内的山塘、水渠、机耕道进行修建,实现全村水田的灌溉设施全覆盖,田间“水路”、道路更通畅,机械化程度更普及。在村集体产业粮食烘干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村干部与村民商量决定通过以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出租,统一按照“稻稻油”三季模式种植,既可以盘活抛荒地,又能让农民增收,还能推动粮食烘干中心持续稳定运营。土地自带的坡度不仅形成自然梯田式的稻田风光,还能凭借靠近县城的地理位置,进一步打造稻田网红打卡点。
变废为宝、多方共赢,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为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泉塘村广泛宣传发动,着力消除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误解,充分发挥“片-组-邻”基层治理机制,通过组织多场院落会,让农户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中互相交流。经过共同努力,近两年来共计180亩抛荒田已全部成功流转,为农户带来了每年超4万元的租金收入,系统治理与科学规划让抛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恢复了生产能力。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流转经营,化“零散地”为“大块地”;科学种植“稻稻油”并加强市场化运作,化“大块地”为“经济地”;配合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油菜观赏基地,化“经济地”为“特色地”。
这一成果成功将昔日的抛荒田转变为农户们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本村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就业机会,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此举不仅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和效益提升,更为村民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效激活了闲置资源。
如今,曾经的抛荒田已经华丽转身,蜕变成为了带来财富的“金土地”,真正体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所产生的“绿色红利”。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加强了农户的经济独立性,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讯员:刘斌 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