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2月22日晚,随着最后一架春运航班平稳降落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期40天的春运保障画上句号。在这场“人潮迁徙”中,一群身披红马甲的“00后”大学生志愿者成为长沙机场最亮眼的风景线。他们来自湖南各高校,用热情服务为旅客铺就一条“暖意专线”,也让“青春奉献”成为这个冬日的最强注脚。
“丝巾与微笑是我的标配”
“我第一天来培训看到客运的姐姐们都戴了丝巾,所以在机场参加志愿服务时,我也会戴上一条丝巾,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和谐自然,也希望能够给国内外旅客留下更好的印象。”来自湖南大学的李怡茹是边检区的“氛围担当”,一条标志性丝巾配上热情洋溢的服务,总能让旅客眼前一亮。面对中文磕绊的外国乘客,她用一句“你一定能发现中文的有趣”点燃对方的信心;见到外国萌娃,她一边化身“夸夸团团长”,一边用流利的英文热心解答一家人的出行疑惑。“每当听到旅客们对我说‘谢谢’或‘Thank you’时,我都感到无比温暖和开心!我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幸福,在机场参加志愿服务还能尽我所能让更多人喜欢中文,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志愿服务是双赢体验”
在中南大学刘澎值守的安检待检区,“高效”与“温情”从不矛盾。他能在三秒内核验完证件,也能耐心地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搬运行李、为迷路的旅客指引方向。安检闸机“请通行”的提示音,和旅客松口气的“谢谢”,被他称为他的“春运BGM”,他笑称,志愿服务是双赢体验,“温暖别人时,我自己也被治愈了。”
“我们称自己为‘救场王’”
来自长沙师范学院的张珈硕和肖雨曦,称自己是这次志愿服务中的“救场王”。面对自助设备区满头大汗的中年大叔,他们不厌其烦“手把手教学”;面对操作迟缓的银发夫妇,他们又开启“0.5倍速讲解”模式;遇到走错航站楼的老奶奶,更是全程陪伴护送到安检口,被奶奶拉着念叨“比亲孙女还贴心”。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不是选择题,奉献才是标准答案。
这场持续40天的“青春接力”,最终凝结成一组数字:100余名志愿者、2.4万小时服务时长、2300余次特殊旅客帮扶。但数字之外,更珍贵的是那些未被记录的瞬间——一个安抚的眼神、一次主动的伸手、一句“我送您过去”的承诺。正如长沙机场志愿服务运营团队的成员所言:“志愿者的红马甲,是这个冬天最鲜艳的底色,也是湖湘青年对‘奉献’最生动的诠释。”
(通讯员:许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