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记得青山那一边》。起初吸引我把这本书找来读的,不是文艺的书名,而是它叫人垂涎欲滴的目录:黄鸭叫、吃油饼、吃笋、长沙的春卷、猪的肥肉……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叙述精妙的文字其实和照片一样叫人馋涎,有时文字更甚,横竖吃不到,言语间才见味蕾的真知己呀!
至书到手,迫不及待地翻读,却原来钟书河老先生的美味,都是寻之无处的旧梦。梦是极美的,山中旋掘尚未出土冒尖的春笋,明前用香椿添馥的炸春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千金难求的一块酱炖肥肉……食材、烹法、吃法都还历历在目,无奈白衣苍狗,古早的味道和当初的心境再也不能复制了。
对个人而言,最亲切的除了黄鸭叫和春卷,当属“旧游”一章中的成都望江公园。无独有偶,我两次路过成都,亦专程独自寻访过望江阁。游后感触也是相似的:地偏人少,文化的味道比之武侯祠和草堂都要浓,亭下题字各有兴味,幽篁萧萧,适合独坐。回想当初,同行四十多位同学没有一人愿意舍锦里而望江,在此算是偶逢了知己。可惜作者已古稀,不能邀来偕游了。
于是才沉下心来细读。这短短七万字的小开本册子,将二十几篇叙写作者一生沧海遗珠的平凡往事,编成“旧情、旧味、旧游、旧人”四节,合一曲“记得青山那一边”,比起“当时只道是寻常”,更美丽,也更珍重。
夏天反复重播的剧集里,白娘子唱了二十余年“千年等一回”。不论多么微茫的小事,也许,一生也就只能发生那一回。所以,故乡山下一条小河里难吃的野鱼,祖屋里余音绕梁的家长里短,七十年前田间同嬉记却不得名字的小女孩,少年时读过的一本催人泪下的小说,往来一生相隔两地的友人……皆是独一份的寻常,平凡却又难忘,才要情不自禁地从笔底流淌成文字的印记。
书里有一句话十分动人:“真希望还能为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和现在还存在着的友谊再写点什么,趁彼此都还来得及的时候。”说得多么好,人来此一生,不就是求一个相惜么,哪怕只是萍水之交。
寻常之最,是《悼亡妻》里的柴米油盐。文人家的柴米油盐里多了一味墨水,老头老太把书房搬来搬去,料理工作和生活,读之叫人唏嘘,因为有一个人已先走,留下的人在文章里收拾着往昔和余生。写下来的都是最寻常的小事,却能与《茵梦湖》里青山那边的年少青春相媲美,逝去的,皆尽是青春啊。
情难忘,人难忘,旧游似梦。一世迅景,虽然都是无可奈何的生老病死,但也只是寻常旧梦的轮回。往来天地间,人皆有别离。哀思完了,到底还是要放下的,生活要继续。窗前的一片阳光,你轻它,它只是一片阳光,你重它,重比床前明月,及至阴雨纷纷的黄梅时节,不论轻它重它,它都不再寻常了。惜取当下,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茶凉了…”
“再沏一壶?”
“不了,山,月,庭下藻荇,人,都不对了。”
“换一盅温酒吧,醉了再回一次青山那边。”
钟老先生老了,如果我也老了,想必比他还更加忆惜青山那边。然而,我,我们,都还年轻。(姚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