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林语堂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今天我们读他的诗词,不仅仅是欣赏他的文采,更可以领悟他的人生哲理,探寻人生的前行之路。
向苏轼学习独享清欢。孤独,是生命中必经的黑暗。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在这过程中,有人会被孤独侵蚀,变得愈发沉默寡言。而苏轼却能于孤独中找回自己,将一个人的日子过出清欢,过得从容。苏轼被贬黄州后,很多亲友因怕被牵连,都与他断了联系。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偏远角落里,他却没有让自己沉浸于这种落寞之中,而是主动去寻访山水,治愈自己。一次,他出游回来得晚了,怎么也叫不醒熟睡的门童。他也不恼,索性倚着手杖漫游江边,看着那渐渐远去的船只,不禁心生感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人说孤独分两种,一种是与繁华世界格格不入,一种是适度脱离人群并学会与自己相处。苏轼在孤独无依的时刻,比任何人都活得惬意,就是因为早已明白,热闹之外的才是生活。如果此刻你也被孤独所苦,不妨学学苏轼,去寻山问水,做一些让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你会发现,在没有被人打扰的空间里,你更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感受人间有味是清欢。
向苏轼学习勇于释怀。人生不如意之事与生俱来时,若不能释怀,便会终生处在郁闷之中,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他毫不在乎,勇于释怀,“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被贬黄州后常常苦闷不已,为了疏解心情,他便想到了去山顶上的松风亭看风景。可他爬到半山腰时,便觉得腿酸疲乏。再抬头一看,还有一半的山要爬,他顿时感到腿软无力。就在他沮丧之际,一阵清风吹过,山中树影摇曳生姿。见此景象,他突然就想开了,这山腰处不一样有美景吗?于是,苏轼直接席地而坐,开始欣赏起眼前的林涛鸟语。在一阵阵微风拂过之后,他心中的烦闷之气也一扫而空。人生也如登山一样,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却只愿享受顶峰的风光,不能接受沿途的挫败。遭逢一两次失败之后,就开始逃避现实,变得灰心丧气。但生活并非只有成功这一条路可走,对于无可奈何的事,坦然接受也是一条出路。在往后的日子里告诉自己,得不到的,释怀;做不到的,放下,达到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
向苏轼学临危守静。苏轼最可贵的,就是他能“齐得失,忘祸福”。大半生在各地流放,苏轼饱尝打击与伤害。“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但不管境遇如何,他始终保持豁达之心。一个人处乱不惊,遇事能忍,方能成就大器。苏轼在《留侯论》中讲述过汉代张良的故事,对他“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赞誉有加。张良未发迹前,曾偶遇圯上老人。圯上老人为了试探张良的气量,便故意多次脱鞋丢入水中,指使张良去捡。面对这样的刁难,张良虽心有不忿,但还是将鞋捡回来穿在了老人脚上。老人见状大赞“孺子可教”,遂将珍藏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了张良。张良得此书后,日夜研习,后来更是凭此辅助君王,成了一代名相。《读书录》里写道:“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古往今来,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深谙“忍”字的精髓。常言道,忍得一时之难,免得百日之忧。当你忍住了当下事,自然也能等到抬头日。
向苏轼学习厚积薄发。《论语》有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人如果急功近利,只想着一步登天,那么迟早会一时失足,跌入深渊。只有摈弃浮躁的念头,放下急于求成的心态,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苏轼在凤翔任职时,结交过一个同年进士张琥。当时,士大夫之间贪功求名、浅薄轻率的风气日盛。张琥也被这种风气感染,整日只想如何攀高结贵,苏轼知道后,赶忙写了一篇短文劝张琥沉心修身,文中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张琥听不进苏轼的好言劝诫,整日只知道在官场逢迎巴结。上位者对他也颇为反感,最后张琥不仅没谋到想要的官职,还被贬去了偏远之地。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世人来说,追名逐利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一心急于求利,往往会被名利所束缚;一味地图短平快,注定会一败涂地。人间之事,向来是耐得住寂寞,才撑得起繁华。放下求利的心,用那些黯然的时光去沉淀、提升自己,你才能活出真正的强大。
向苏轼学习丰富自我。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很多人醉心于物质,迷失了自我。然而北宋程颐却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唯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一个不读书的人,哪怕有再多的物质傍身,也只会让人觉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人不扬自贵。追捧苏轼的名流子弟不在少数,然而他却只对没什么身份地位,但诗书满腹的董传分外留心。“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勉励他要继续好好读书。而董传也果然没有辜负苏轼的嘱托,一举考中了进士。古语有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很多时候,钱再多,也未必能买得来内心的安宁。可人若是心里装满了书籍,哪怕物质条件再清简,也能活出生命的丰盈。愿我们都能挣脱欲望的束缚,精简不必要的奢望,用读书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向苏轼学习放下执念。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放不下昨日的执念,公元1061年冬,苏轼重游渑池时,发现曾经和弟弟一起题在墙壁上的文字,已经被时间抹去,不由得有些伤感。正当他惆怅之际,几只飞鸿突然飞进了他的视野。它们在雪地上留下几个脚印,转瞬间又远走高飞。不久后,它们留下的爪印也被大雪覆盖,不留一丝痕迹。他转念一想,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于是便有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我们求索一生,到最后可能什么也都留不住。所以,又何必苦苦执着于已经逝去的痕迹。当你执于一念时,人的心头就像压了千斤重石。若不懂得放下,再坚强的人,也总有一天会被这些执念压垮。倒不如敞开心怀,允许一切发生,接纳所有离开。当你足够心宽,再忧患的生活,也能从凡尘里开出一朵花。
向苏轼学习乐观豁达。苏轼一生,晴天多,风雨少。为官四十余载,有三十三年都在被贬的路上。这般境遇下,他却依旧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将生命活出了另一种姿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这首词时,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了。也是在这艰苦的三年里,他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以前的他虽然乐观,却不够豁达,遭遇困境时,甚至还会寻死觅活,到黄州后,他却逐渐看得清明了。他发现,即便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也没有一样能压垮他;即便现在的日子总会飘点风雨,可还有清风明月时时相伴。既如此,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此后,凭着这种心境,一路风吹雨打,他也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每个人的一生里,也都有风波险恶的时候。《菜根谭》里写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人生免不了失意与坎坷,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却能持一颗平常心:用豁达穿风雨,用乐观渡己身。当你领悟了这一层智慧,哪怕人生的风雨再大,你也能走得缓步从容。
苏轼曾说过一句话:“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这一生,几经沉浮,但所到之处,却从没有恩怨是非,永远如赤子般通透。悟透这些诗句里的智慧,无论身处什么困境中,你也能借着苏轼的光,在烟波浩渺的人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邓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