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两年前的一次偶然,我有幸踏入了《一堂好课》的精彩课堂。那次,教课的艺术、匠心的备课、生动的教学以及细致的课后跟进,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让我目不暇接,也让我与《如何设计教学细节》这本书不期而遇。它向我展示了“授之以渔”的艺术,也让我领略到了教育的魔力,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教学新可能的探索。让我这个尚在成长的培训教员,心中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和力量。
随后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参与大队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每次授课,我都致力于优化课堂的整体设计,包括课件的精心制作、授课方式的科学编排以及学员的积极互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氛围,但效果仍显有限。
直到去年,为提升开机岗位的图像识别能力,大队将培训工作的重心转向提升培训效果。我们率先对培训方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召集教员进行头脑风暴,引入游戏通关、小组讨论、微视频制作、积分奖励赛等多种元素融入课堂。同时优化授课形式,包括时长调整、座位安排和小节划分等,旨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员的参与度,进而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习成效。
作为“新课堂”的首位授课教员,我起初心怀忐忑。但幸得大队的坚定支持,支部书记和培训主管亦亲临课堂,共同推动课堂氛围达到高潮,直观地展现了创新教学带来的积极变化。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图像识别不再是单调的背诵记忆,图像特征也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描述。我们如同鉴赏画作一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单调的图像转化为充满趣味、创意和诗意的画面。那些被赋予“八筒”“独钓寒江雪”“阿拉丁神灯”等名称的“画作”,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课堂上,学员们从讨论到争辩,再到欢呼,我们共同收获了知识与欢乐,同时也确保了知识点能够入脑入心。
在深入体验教学过程的“甜果”后,我坚定地认识到,一堂成功的课程必须融入“创意”教学的元素。今年,依据大队的整体教学计划,我承接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即岗位手册培训。作为一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训项目,与过去我所教授的图像识别技能相比,我最初自信地认为能够轻松驾驭。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受到过去活跃课堂气氛所带来的积极反馈的启发,开始尝试设计多样化的授课方法。
然而,在深入反思与提炼其他教员授课后的心得与经验时,我逐渐领悟到,过分强调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偏科”现象,使得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实质意义。这引发了我对一堂好课的深入反思。我这才意识到,我过往所持有的“热情”不总是高明之选,“老”教员们能在新旧课程切换中游刃有余,实则是基于他们扎实的技能基础和对工作细节的深入投入。
由此可见,无论是何种技巧与方法,其背后都离不开坚实的技能支撑。那么,技能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推测,它与成就一堂优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发现促使我对“优质课程”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就在前段时间,我无意间读到了叶澜教授的《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一文,让我对“好课”的定义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他提出的“五个标准”让我认识到:首先,我们说的课程是否适应当前的工作环境需求,即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其次,受训者是否能从课堂中获得真正的收获,体现课程的实效性;再次,课堂是否鼓励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从而体现课程的价值性;同时,施教者是否能以自然、真实的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形式主义,确保课程的常态性;最后,我们是否以谦逊、开放的心态进行教学,不断总结、进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员,这体现了课堂的平实性。这些标准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堂好课所应具备的品质。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作为一名培训教员,我能够感受到这一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唯有通过深耕专业素养,激发学习能力来提升自己,让每一堂课成为与大家共同成长的坚实基础。期待未来,终得一堂好课。
(付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