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我有这样一位前辈,他叫邹国胜,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常德机场机务维修站放行员。他在1980年10月入伍,从事原空军第八航校军机维修工作,这支英雄部队走出了航天英雄杨利伟、汶川大地震救灾烈士机长邱光华以及军委原副主席许其亮等十多位军……自1994年转业以来始终深耕在飞机维修一线,默默地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零差错保障飞机安全起降。
对于邹国胜而言,2023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职业生涯的尾声,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我这个机务新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在飞机下来前,他一如往常,提早为自己即将放行的最后一架飞机做着认真细致的准备。从工具借用到绕机检查,再到签字放行、挥手送别,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举手投足之间仍能让人感受到一股军人的气质,丝毫感受不到他即将年满60周岁。
结缘蓝天
军旅生涯铸就匠心
1980年1月,怀揣着对军人的崇拜和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年仅17岁的邹国胜毅然报名参军,而且选择前往条件艰苦的新疆地区。说起当兵时候的往事,邹国胜满脸自豪。他说,平凡两字就是他军旅生涯的写照。那时他服务的军机为国产战斗机,由于战斗机必须有着高机动性等特点,对飞机结构与部件性能要求极高,基于当时的条件情况,战斗机的故障率高也在所难免,而他也就成了“刀尖上舞者”的守护者。
在部队,邹国胜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务实肯干,他所负责的维修组因连续三年保证飞机安全飞行1500小时,荣立集体二等功和个人三等功,受到空军通报表彰。除了扎实的业务技能,军旅生活还磨炼出了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也为他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业民航
迎难而上踔厉奋发
1994年,31岁的邹国胜结束了14年的军旅生涯,转业来到了常德机场维修队,从事在役航空飞机的航线维修工作。当他第一次走进驾驶舱,看到各式各样的控制面板和仪表上显示的英文缩写时,他仿佛走入了一个新天地,这与他之前维修的国产飞机差别非常大。他记得当时同事告诉他,如果不懂英语是胜任不了民航机务维修这份工作的。而他自身英语基础薄弱,但是当面对3000多个机务英语专业词汇和厚厚的英文手册时,他感觉一切都得从头来。怎么办?改行吗?不服输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于是,他专门设立特定时间完成专业词汇的背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不懈努力下,顺利拿到了机务维修人员基础执照、A320与B737机型执照,成了独当一面的放行人员。
扎根一线
奉献机场初心不改
走上管理人员的邹国胜,依旧奋斗在航线维修的一线岗位上。夏季酷暑炎热,冬季风霜雨雪,机坪的环境比常人想象的要恶劣,但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岗位,也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生活。他希望能够在一线岗位上战斗到最后一刻,发挥最后的光和热。
他始终情系祖国的蓝天,热爱飞机维修事业,对飞机安全的执着,也是他四十余年职业生涯的写照。从业43年,在机场工作的29年,他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多次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机场管理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从十四载军旅到廿九载航线,变化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对祖国航空事业的热爱。与前辈共事的一年以来,让我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不仅仅是一位老机务科学严谨的专业素养,更多的是一名老党员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