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所谓正气就是要走正道,充满积极向上、正义公平的阳刚之气,亦即指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也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
正气,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气节。它表现出来的是在面对邪恶时的大义凛然,面对不公时的拍案而起,遭遇危机时的挺身而出,碰到诱惑时的不屑一顾。
讲正气是我国传统思想道德的精髓,一个国家没有正气,就可能亡国;一个民族没有正气,就可能灭族;一个家庭没有正气,就会贻害后人;一个单位没有正气,人心惶惶,走向衰败;一个人没有正气,就在社会上站不稳脚后跟,作茧自缚。
我们说一个人有正气,是由三个主要内容组合而成,首先是至强至刚、不容邪佞的昂扬大气,然后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铮铮锐气,最后是君子坦荡荡、挺立于天地间的磊落豪气。浩然正气正是由这三者构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气的民族,孙中山先生的那副自勉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人间正气演绎递进史,养气二字最早是孟子提出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气,即指自身修养。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北宋二程认为这就是天地之正气,后世把孟子所说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实际可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南宋文天祥写下雄文《正气歌》,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由此可见,孙中山自勉联中上联所言“养天地正气”,便是要养坚贞不屈之“正气”;古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联所云:“法古今完人”之“完人”,是主要对人的本质与节操而言的,即指德才兼备的人。与上联相承接,“法古今完人”就是要效法像文天祥那样的有民族气节的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有正气的一大批典型人物。第一个就是“在齐太史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崔杼谋杀齐国君。齐太史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了太史,让太史的弟弟继任此职,新太史也坚决写下这一史实。崔杼又杀了他。再让老三继任太史职。在两个哥哥被杀的情况下,还敢不敢坚持写这一史实?在这生死关头,老三视死如归仍然这么写。为了留下一部信史,中国古代史学家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这就是“齐太史简”的浩然正气。中国古今有一大批“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他们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任何威胁面前,毫不气馁,绝不屈服,从不低头。荆轲刺秦王,浩气撼山岳!
做人讲正气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真正的讲正气应该是正直、正义、正派的化身,是一种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处事、清清白白为官的浩然之气。它绝不是有些人眼里古板、迂腐、僵化、不开窍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自然的表露,无须伪装,刻意造作。讲正气是一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豪迈气概,是一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品质,是一种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公仆精神,是一种不屈道以媚世,不诡行以邀名的人生气节,是一种心不动于利禄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正气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精神脊梁,是做人的最大底气,是抵御邪气歪风的天然屏障。做人如果能养一身正气,那么邪气就无法侵蚀你的身心,自然你的心中也不会有什么阴霾,如苏东坡词中所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也如一位哲人所说:正气长存,则清风浩荡,乾坤朗朗!
(邓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