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迎着镜头一个抬眼,就能依靠人脸识别拥有“无纸化”智慧航旅新体验,在机场的旅客和员工,无一不在享受智慧带来的便捷。可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交织的数据流暗中游走,它们穿越宽敞的航站楼,沿着十余里围界,发散至数千米高空,最后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网络,将无数陌生的信息彼此牵连。智慧时代,未来已来。可是再华丽的梦想,总得有承载并实现它的人,是人就有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就得经历青春奋斗苦乐悲欢,内心一定藏着坚守、怀着希望。
不是机场生而靓丽
只是有人坚守平凡
进入机场航站楼,首先能感觉到的,有各类时尚潮流的屏显、悦耳动听的广播、便捷高效的值机柜台、全自动的行李转运设施等,控制它们有序运转的,则是种类繁复的软硬件系统。一般旅客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而不会去留意过程,甚至一些机场员工也认为,反正购买设备包安装,专业的事情交给厂家不就行了。很少有人会想,厂家一定是万能的吗?
“机场是一天一天发展起来的,设施设备也在一台一台更新完善,日积月累下来十分庞杂,所以在一套系统里面,不同设备之间可能存在代差。过了保修期、厂家很难找到等问题司空见惯,特别对于某些进口设备,请求原厂技术支持的代价也比较大。况且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是否兼容、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匹配、怎样更好满足旅客和员工的使用需要等,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员一项一项摸索解决,厂家根本无从了解。”生产运行室的胡宪忠解释说。
作为机场有名的“老黄牛”,伏懿曛就经常要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老问题。比如在航站楼与磁浮连通之前,必须将磁浮新装的硬件系统与机场相连,可是双方的系统架构相差悬殊,怎样才能顺畅连接?相对于让厂家技术员从头熟悉一遍机场多年建成的庞杂系统架构,伏懿曛认为还是自己主动去研究对方的新系统来得更方便。于是那段日子里,他在每天正常下班后,又自行乘车到高铁南站那边学习和交流。3个月下来,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经反复尝试,磁浮系统接入难题顺利解决。
“相对于硬件的看得见摸得着,软件开发更是一项专业且枯燥的工作,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我们机场也有通宵苦熬的‘程序猿’。”老旧的办公楼,黯淡的灯光下,一张不算宽敞的办公桌,19寸电脑显示屏快速闪过一行又一行代码,39岁的王晖埋头敲击着键盘。因为疫情的缘故,各类报表需要快速地收集汇总,他们要在4天内做好“防疫健康数据管理系统”。“这种临时任务偶尔会有一些,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快捷地收集和整理数据,努力将它们理得更顺。”其实不只是这种临时任务,王晖所在科室的主要业务也是为了理顺工作,比如他们正在开发的数据中心,就是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将各种本来一团乱麻的信息进行梳理,让各级沟通更加顺畅、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守着老旧的办公室,干着创新的事情。当然,他们的办公室不是一开始就有年头的,创新的事情也不可能永远都新,这过程意味着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与开创。没有与生俱来的靓丽,只不过背后有一群甘愿坚守平凡的人,将所有风景都呈现给了旅客能体验到的前台。
青春在管线中穿梭
在黑夜里守候
王建萍刚进机场的时候是2001年,第一个岗位是电话站有线机务员,负责对机房程控交换机、微波设备、DDN等机房设备及线路进行维护。那时候总机话务员只有5人,电话全凭线连,一头连着另一头,虽然工作情景和现在的客服截然不同,忙碌状态却十分相似,眼里的憧憬也十分相似。
随着机场的迅速发展,各类通信管网越来越多,又因为早期缺乏弱电管理知识,往往强弱电混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于是自2007年开始,机场逐步进行弱电线网整改。在T1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那会儿,因为T1年代久远,各类管线像蜘蛛网一样交织着,没有半张图纸可以借鉴,通企室的同志们就只能分组分批钻到楼内各个角落,爬桥架、找线路,分门别类人工绘制新图,再进行针对性处理。往往一通劳动下来,全身上下就剩牙齿还是白的。2011年T2转场的时候,当时才二十出头的文赞带着图纸穿梭于各个弱电机房、隔层吊顶,因地制宜穿线布网。连续一年的摸爬滚打下来,生生让他变成了一张航站楼弱电管网的“活地图”。
“除了楼内的这些事情,室外管网的事情也非常具体。出了问题经常得钻到井下去,偶尔在污水里边游游泳啥的……”说到这里,焦樵忍不住笑了笑,“有时候想一想,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一群小伙伴不知疲倦地爬上钻下,指不定哪块天花板龙骨上面就有我们踩过的脚印,却也值得回味……我想,那就是我们的青春吧!”
凌晨1点,数字信号沿着那群青年整理过的通信网络,抵达96777的坐席。“您好,请问有什么事情可以帮您?”“我想请问……其实我刚出机场,正走在去宾馆的路上,太晚了有点害怕,可以说会儿话吗?”空旷的坐席厅内,对方怯弱的声音无比清晰,因为除了电话的两头,这里再没有其他声音。今天轮到周银值“大夜班”,虽然她确实还很年轻,可她已经不再是一个新人了,通宵值守,尽管身体有些疲累,但内心还算从容。记得10年前刚来96777的那会儿,她初次值守“大夜班”,坐席厅内一片冷寂,无边的夜色透过窗户将她包围、笼罩,甚至感觉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时她多么希望旅客的电话再多一点,这样她也不会害怕了……
沟通是双方的,温暖也是相互的。今年春节,许晓在线值守“湖南机场”航享e+,翻动着旅客留言,突然一些关心的话语映入眼帘:“小编过年还没回家呢?”“过年小编有吃饺子吗?”简单的问候,让她的幸福值瞬间拉满,那一刻,她不想人工智能般的自动回复,只想让沟通有更多温度。也许,“智慧”二字容易给人一种距离感,可是在高冷的外表之下,往往住着一颗无比温暖的心。
我们有共同的坚守
期待拨云见日
飞行途中,旅客们享受着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清澈透亮的朝阳和晚霞,或许以为航空旅行是无限自由浪漫的,殊不知航空器也有其必须遵循的轨迹。这些轨迹由航路上一个又一个导航台接续相连,在虚空中构绘成一条无形的航路,将出发和抵达的空港连接。
循着航路一直向前,会飞越很多导航台,它们有的在荒山野岭,有的在沙漠沼泽,大都十分偏远。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各个导航台上的条件非常艰苦,“父子兵”“夫妻档”屡见不鲜,事迹极为动人。在黄花机场以南约8公里的干杉,就有这样一座导航台,2003年机场属地化改革以后纳入了机场管理范围。一间院落、一圈围墙、一座平房、一台发射天线,就组成了指引航空器降落的“南远台”。在“南远台”旁30米,坐落着独门独户的夏益成家。从1989年黄花机场刚刚通航开始,夏益成就与机场签订了协议,负责守护“南远台”不受侵扰。整整33年过去,当初的热血青年已经垂垂老矣,如今他的儿子则继承了他的事业,还将在这里继续坚守下去。
相对于夏益成一家,智慧机场部导航室的工作就要具体很多。导航监控室的LED大屏上面浮现着各类设备信息代码,这些代码的背后,反映了每一座导航台的实时信息,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盯着,确保导航设备每时每刻准确无误。“在二十多年前,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对导航台的监测维护更多停留在硬件方面,比如哪个地方线路老化了,哪个地方的部件需要更换等等。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12个导航台步行检查,至于导航信息是否存在误差,往往依赖空管和机组的反馈。”智慧机场部的高工陈果介绍说。“现在技术发展了,大部分问题我们都能通过信息监控提前发现和解决,主动性更强了。在现场,我们也需要时时巡视,发现了问题要及时维修。这一座座导航台,就像一个个金贵的孩子,我们守了它们三十多年,守着它们的健康,并且要永远健康下去……”
49岁的陈果在守台的岗位呆了26年,跟他年纪相仿的导航管理室主任杨军,则待了28年,日复一日,始终坚守。导航管理室的其他技术员们也基本没有换过岗位,可能他们年纪尚轻,来这里的时间还没有太久,但这条坚守的道路,注定会十分漫长。平凡的坚守,是为了不平凡的期待。从事网络信息工作二十多年,经历过400M语音通讯系统、机场协同决策管理系统建设等多件大事,曾武对智慧机场部充满了感情,也对未来充满信心:“智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相信5G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人工智能、VR技术甚至是元宇宙的开发都会陆续登场……太多太快了,我们所有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机场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头,不要落后。”
诚然,受疫情和安全事故的叠加影响,不只是智慧机场建设,很多工作都存在一定滞后,但所有机场人都相信,这种滞后只是暂时的。“坚守并非一朝一夕,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何况T3时代近在眼前,机场的智慧化发展即将翻开崭新一页。面对暂时的困难,我们的信心都非常坚定,只要朝着对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办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