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读来如清风拂面、满室馨香;有一本书,读来如历史奔流、山河倒卷;更有一本书,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赵一曼》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总是轻易触及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块地方。
1936年8月2日凌晨,黑龙江哈尔滨至珠河的铁路线上,一列日军特别列车呼啸而过。这列火车上,有一间牢房,关押着一位即将被押送刑场的“女囚”。她强忍着严刑拷打留下的剧痛,给当时只有七岁的儿子写下了遗书。她,就是抗日女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信中的宁儿,是赵一曼儿子的小名。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一次作战中,赵一曼率部突围,子弹打断了她的左腿骨,让她一头栽倒在地上,在昏迷中不幸被俘。赵一曼从被捕到走上刑场,历经了整整9个月。她的右膀被斩断,被戴上几十斤重的铁镣;她被马鞭狠狠鞭打,尖利的钢针刺入她的伤口,通红的烙铁灼烧她的皮肉。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让她遍体鳞伤,多处白骨外露。但是她却什么也不肯说,敌人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叫“李坤泰”。
遗书的下半页,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字字泣血的呼唤:“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牺牲了,时年31岁。她没有留下尸骨,也没有留下坟墓,只留下这封小小的遗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依偎着一位母亲深沉的爱,更是刻录了一位母亲的坚强,印证了一个民族的勇敢,书写了一个国家的不屈。我第一次感受到,“舍生忘死、以血报国”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第一次感受到,烈士碑上供人瞻仰的名字不再是高高在上、遥远空洞的符号;我第一次感受到,有一种叫做“家国情怀”的使命在我的世界里闪光,刻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信仰随着血液流淌喷薄而出,与时代同频共振。
有幸被照亮,我也想成为光。作为党的9514.8万分之一,作为一名民航空管从业人员,我不禁思索:我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做什么?
当我看到长沙起飞的飞机满载着一队队身着戎装的战士乘机返乡;当我看到长沙会战烈士后人乘机赴湘迎接118名将士英灵还家;当我看到一批批中国疫苗通过长沙机场运抵世界各地……那一刻,我懂得了空管保障背后的意义,空管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永恒的使命和荣光。那一刻,我读懂了我内心深处的信仰,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不仅是守护安全,更是建设建成祖国百年辉煌的时代礼赞!
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这是百年间我们的答案。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天安门国旗,这条路不长,刚好走了一百步;这条路又很长,足足走了一百年。岁月沉淀了所有的前尘往事,有多少像赵一曼一样有着一颗拳拳报国碧血丹心的烈士,永远沉睡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八十多年前抗日英雄们的铁血,也早已沉淀为文字,镌刻了属于自己的澎湃!您看,山河换了新颜,四海升平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曾经以为,和革命先烈相比,我们的爱国情怀很难施展。直到某一天,我看到单位发起脱贫攻坚、爱心援疆的倡议,微信群被无数同事慷慨解囊、接力捐款的信息刷屏;看到国产疫苗刚推出时某些键盘侠质疑抹黑,导致国家接种工作推进困难,单位党员、干部甚至普通群众纷纷以身作则率先接种;看到因为疫情复发疫苗难求,单位领导、同事多次转发自己知道的疫苗接种信息,提醒其他人按时接种……原来,我们无时无刻不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看到这繁华盛世,就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赵一曼曾经写下的诗,宣誓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英雄倒下了,但是英雄的精神不会倒下,英雄的气节不会消失,这种浩然正气永远震撼和激荡着每一个国人。
爱国,始终是青春的底色。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作者单位:湖南空管分局)
欢迎来到湖南机场官方网站!

热血沃中华——读《赵一曼》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