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摆在我的办公室书柜已经有几年了,一直忘记翻阅,便始终束之高阁。今年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无意拿起此书,竟一时难以放下,取回家一宿读完,深感受益匪浅。对于这本有分量的书,我读出了五个关键词。
感恩。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插队是在他父亲被调查时去的,当时火车站送别时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在哭,但他没哭,因为他认为如果当时不走,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到了梁家河,这里的淳朴村民们虽知道他“黑帮子弟”的身份,却并未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而是无条件包容他、信任他、支持他。书中有个小故事,有个村民得到了一些米,煮了饭给他送上一碗。要知道当时的米极其难得,几年都难吃上一口,不难想象当时他吃到那碗饭时的感动之情。他当时想的是“如果只能一辈子在这里做个农民,那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也是好的”。因而,感恩使他滋生了深厚的为民情怀。
实在。村民总结出习近平的三大特点:说话实、为人实、干事实——都离不开一个“实”字。村民们说,他主持会议时没有空话套话,说的都是事实,研究的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所以大家都爱听。记者问到为什么推选他做村支书,大家说他为人公道,不偏不倚。纵观他在梁家河七年做出的成绩,一件件、一桩桩都是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的实事。比如他在梁家河带领大家打井,那时候是人工挖,极其危险也极辛苦,书中是这样描绘的“那个时候是冬天,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井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以至于他腿冻得落下了毛病”。办沼气、打井、办供销社、修厕所,这一件件都是为民办的实事、办的好事,就如他自己当年在梁家河和知青们说的一样,“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坚韧。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别的知青顶多是从零开始奋斗,但习近平是从负数开始”。别的知青在村里干上几年便可以通过招兵、招生的机会离开,但他因为身份问题,可以说这两条路都没戏,甚至他多次申请入党,皆因为身份问题被打回来。在那个年代,那个穷乡僻壤的山窝窝里,这样一个人几乎是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可他从没有放弃自己,坚持学习,踏实做事,通过实干、苦干闯出了一条路,在村里入团、入党,最后成功走进清华大学。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在困境中坚韧的意志,也没有他后来的成功。
规矩。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敢闯刚干、敢为人先的青年,但有一个细节,让我了解到,他既有胆色,也虑事周全。当时,他看到村里人买东西要去镇上,来回要一天路程,极不方便也浪费劳力,便在村里办起了供销社,去镇上赊一些日常用品回来,再进行分销,这样极大地节省了村里的劳动力,也就是现在说的“物流资源整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村干部们担心违规,被扣帽子,可他不只是敢干而已,干事还有章法。供销社赊货是公对公,拿回来后原价卖给村民,这与当时的政策不冲突。可见他把握政策严谨到位,绝非蛮干。
学习。记者采访多人询问他与其他知青不同的特点,几乎所有人想到的第一个点都是说他很爱学习。书中有讲到三个小细节:第一是进村时他皮箱里几乎都是书;第二是有一次同村知青们约好一起去隔壁村的知青处串门,他却执意要留在家里炕上看书;第三,他们去四川考察学习办沼气的时候,凡是经过的地方,他都会很认真地抄写门上的对联,细细品味。当时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四川办沼气的文章,联想到梁家河照明和烧火难的问题,便觉得可以效仿,随即步行了六十多里路到县委去争取。后来县委组队去四川考察后,由习近平牵头在梁家河试点,并成功办起了沼气,解决了村民照明、点灯的问题,当时《延安通讯》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他和梁家河也因为这事出了名,全省各地都来参观学习。如果他没有关注人民日报的学习习惯,没有为民办事实的心,那这个成绩也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合上书本,不禁感叹我们党的领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非凡经历,以及这些经历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往后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自己的意志陷入消沉时,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想起梁家河那个坚忍不拔、志存高远、从负数开始奋斗的青年,细心体悟,谨以自勉。
(作者单位:临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