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机场官方网站!
透过皮囊,直面灵魂——《皮囊》读后感
   |

去年在候机楼的书屋内偶拾《皮囊》一书,简单的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纸,不禁让人注目。看到背面阿来、韩寒、白岩松、刘德华、李敬泽、阎连科等在文学界、新闻界、演艺界都享受盛名的人推荐此书,又起了一探究竟的心思。在半个月的时间中断断续续地读完后便又将此书束之高阁。

直到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横扫全球,听闻了无数人的生离死别,再见时人人都戴起了口罩,连面容都无法看清楚,忽生一种苍凉感。此时又接到母亲的电话,父亲在家绊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怕是要再次中风,内心倍感煎熬,心如钝痛。

在医院等待检查时,忽地想到曾看过蔡崇达写的《皮囊》一书中,似乎也有描写到作者的父亲中风、入院的篇章,他当时是如何做的呢?等待的我如病慌了的患者,急需良药平复这颗七上八下的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坐在医院的走道上,通过民航工会的职工书屋找到了《皮囊》,急急翻到《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细细地读起来,内心奇妙的平静了。就如刘德华推荐此书写的,“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书中这样写到医生如何让家属鼓励病患:“一个人求生的欲望越强,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更多是靠你们。”这句话当时犹如明灯一闪,这盏明灯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刻,就如一剂强心针注入体内,似乎看到我那不安的灵魂又慢慢地回归到这具皮囊中。我们必须先稳定下来,不能自乱阵脚,让疾病有机可乘。此时,我们是父亲的支柱,更要给他信心。

大概是送医及时,亦或许是父亲的坚强、我们的信心,总之父亲躲过了再次中风的恶运,但情况并不乐观。在住院治疗的时候,陪伴父亲的日子渐渐多了,从原来的几周一次见面到每日下班后去陪陪他,在医院里深深感受到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感受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这句话的含义。更清晰地理解书中提到的,“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在医院里陪护,日子多起来,又拿起《皮囊》细细研读起来。这本书由《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张美丽》等14篇温情的故事构成,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每一个故事各为一体,又由作者在中间穿插着,把它如珍珠般串起来,呈现出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具具千姿百态的皮囊,里面住着许多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剥开皮囊,分陈血肉,才发现里面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都是那么真实,在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中散发着脉脉温情,让无数在残酷无奈的现实社会中打拼的人得以喘息,感受到来自周边你我的温暖。

一直深感好奇作者蔡崇达这样一位80后的人物为何写《皮囊》写的那么真呢?真的就像在看自己的皮囊,切自己的肉,每一个故事似乎沾着每个人的血泪,边看边流淌,结了痂、留下疤痕,每每在类似的经历中挣扎,想起那伤口还敏感着,一直隐隐作痛。直到看到他写的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才找到答案: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许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感觉。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我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好书给人以感悟、带人以成长、送人以温暖,教人坚强,愿蔡崇达的《皮囊》能让你的灵魂得到安放。最后以他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明灯,温暖你我,“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单位:长沙机场登机服务室)


首页 | 机场集团 | 资讯中心 | 电子政务 | 联系我们